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admin 网球专题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林荫道上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脱去战袍,换上校服,开始了在常春藤盟校的求学之旅,作为曾经获得法国青年击剑锦标赛亚军的选手,她选择在竞技状态最佳时期急流勇退,mk体育amk远赴美国追寻学术梦想。

"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。"费若秋坐在校园咖啡馆里,手中的拿铁氤氲着热气,她的目光依然保持着运动员特有的锐利,但言谈间多了几分学者般的沉静。

从剑道到校园的转型之路
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初中时期,当时在北京101中学就读的她,被教练发掘出出色的运动天赋。"我最初其实是想学芭蕾的,"她笑着回忆,"但击剑服那帅气的白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。"这个偶然的选择开启了她与花剑长达十年的情缘。

2018年,费若秋随父母移居法国里昂,在欧洲击剑强国的环境中,她的技艺得到飞速提升,2021年,她在法国青年击剑锦标赛中一举夺得亚军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华裔选手,正当所有人都期待她在职业道路上大放异彩时,她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申请美国大学。
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赛场,"费若秋轻轻搅拌着咖啡,"其实击剑和学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,在我看来,它们都是追求卓越的方式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哥大申请:比比赛更艰难的挑战

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,作为学生运动员,她需要在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完成繁重的课业,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继续训练,晚上熬夜写作业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。

"最困难的是SAT考试准备,"费若秋坦言,"由于经常出国比赛,我的基础知识体系存在很多漏洞。"她聘请了两位家教,利用比赛间隙的每分每秒补习功课,在前往波兰参加比赛的飞机上,她还在做着模拟试题。

努力终有回报,2023年春天,她同时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她选择了哥大,不仅因为其学术声誉,还因为学校拥有全美顶尖的击剑队。

在学术殿堂重新出发

进入哥大后,费若秋主修认知科学专业。"击剑运动中对策略和决策的思考,让我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产生了浓厚兴趣。"她目前正在参与一项关于运动员决策过程的神经科学研究,试图找出优秀击剑手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决策的神经学基础。

"课堂学习与击剑训练有许多相通之处,"费若秋说,"都需要专注、重复和不断反思,不同的是,学术研究更多是团队合作,而击剑看似是个人项目,实际上也离不开团队支持。"

她的日常安排依然紧凑:早晨6点至8点训练,然后上课到下午,晚上在图书馆学习到10点,周末还要参加比赛或集训。"时间管理是关键,"她展示了自己精心规划的时间表,"每15分钟都有安排,这是从运动员时期就养成的习惯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东西方教育碰撞下的思考

拥有中法两国学习经历,现在又在美国求学,费若秋对教育体系差异有独到见解。"法国教育重视理论 foundation,中国教育强调纪律和勤奋,美国教育则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,每种体系都有其优势,我很幸运能够汲取各家之长。"

她特别提到哥大教授的教学方式:"他们不会给你mk直播标准答案,而是引导你自己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这就像击剑比赛,场上情况千变万化,没有固定套路,必须随时调整策略。"

这种跨文化经历也让她对击剑运动有了新认识。"法国的击剑传统深厚,中国的训练方法科学系统,美国则更注重体育与教育的结合,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优点融合,未来可能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发展。"

未来规划:连接剑与学术的桥梁

虽然不再参加专业比赛,费若秋仍然代表哥大击剑队参加NCAA联赛,她还在大学城创办了击剑启蒙班,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体验这项运动。

"我想打破击剑是'贵族运动'的刻板印象,"费若秋说,"其实它是一项极具智慧的运动,需要物理、数学、心理等多方面知识。"她正在开发一套结合认知科学理论的击剑教学方法,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。

毕业后,她计划继续深造,可能选择体育管理或神经科学方向。"最终目标是回到亚洲,推动击剑运动的发展,或许会创办一所结合学术与体育的创新型学校。"

采访结束时,夕阳洒在哥大图书馆的台阶上,费若秋背起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匆匆走向训练馆,她的身影融入了往来穿梭的学生中,既普通又特别——就像每个哥大学子一样,她正在知识殿堂中汲取营养;而作为曾经的职业运动员,她又带着独特的经历和视角。

从北京到里昂,从里昂到纽约,从剑道到课堂,费若秋的每一步选择都看似出人意料,却又在情理之中,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当代青年如何勇敢地跨越边界,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连接,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,正如她所说:"剑道如人生,最重要的不是终点,而是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。"

0 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