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岁老人古奚之年执剑柄,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
在大多数人选择安享晚年的年纪,70岁的李德民却选择了mk体育官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,每个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城市的天际线,他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市体育馆二层的击剑训练厅,身着白色击剑服,头戴金属面罩,手持纤细长剑,他的每一个弓步突刺都带着破空之声,每一个格挡防御都稳如磐石,若非那头银白如雪的头发透露了年龄,旁人绝不会想到,这位动作凌厉、目光如炬的剑客,已然迈入了古稀之年。
“年龄只是mk体育一个数字,”训练间隙,李德民摘下面罩,擦去额角的汗水,眼神中毫无倦意,“我的身体和心态都告诉我,我还能追逐梦想。”他的梦想简单而炽热: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元老组的比赛,这是一个许多人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目标,但李德民却以日复一日的执着,将它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结缘击剑:人生半途的新征程
李德民与击剑的缘分,始于五年前,那时,刚退休不久的他,感到生活突然失去了重心。“每天下棋、散步、养花,虽然清闲,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陪孙子参加青少年击剑体验课,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“那种优雅与力量并存,策略与速度结合的特质,一瞬间就吸引了我。”
他没有停留在欣赏的层面,第二天,他便联系了当地一家击剑俱乐部,询问成人课程,俱乐部教练最初有些犹豫:“您这个年纪……?”李德民的回应是直接报了一年的课程,并购买了全套装备,从此,他开始了与大多数同龄人截然不同的退休生活。
起步阶段远比想象中艰难,击剑对腿部力量、核心稳定性、反应速度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,年轻人尚且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,对一位65岁才开始接触的新手而言,更是难上加难。“最初几个月,浑身肌肉酸痛是家常便饭,很多技术动作做不来,体力也跟不上。”但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,“慢慢来,今天比昨天多做一组,明天再进步一点。”
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:每周五次技术训练,三次体能训练,还包括观看大量国际比赛视频,研究战术和步伐,他的教练张健坦言:“我带过很多学员,但李老是我见过最专注、最刻苦的一位,他的进步速度让很多年轻学员都感到汗颜。”
科学训练:跨越年龄的壁垒
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是客观存在的,为了克服这一点,李德民将科学训练的理念发挥到极致,他专门请教了运动生理学专家和营养师,量身定制了一套适合高龄运动者的方案。
他的训练不仅限于剑道,每天清晨,他都会进行45分钟的核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,这是预防运动伤害的关键,下午的技术训练中,他特别注重基本功的打磨——“无论年纪多大,基础都是最重要的。”他还将瑜伽和普拉提融入日常,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感。
营养方面,他严格控制饮食,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持肌肉量,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保护骨骼健康。“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应该静养,但实际上,科学合理的运动恰恰是保持年轻态的秘诀。”李德民说他的体检指标比很多中年人都要好,医生也对他的健康状况表示惊讶。
训练中的挫折不可避免,去年夏天,他在一次实战训练中扭伤了脚踝,医生建议休息至少一个月,但他仅两周后就回到了剑道,戴着护具进行上半身的技术练习。“我不能完全停下来,节奏一旦打断,再找回就需要更长时间。”
这种坚持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,24岁的年轻队员刘浩说:“看到李爷爷,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偷懒,他证明了只要你有 passion,年龄根本不是问题。”
银发剑客:引领老年体育新潮流
李德民并非个例,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健康观念提升,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追求积极、健康的退休生活方式,据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最新统计,过去五年,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的老年人数量以每年15%的速度递增,其中类似击剑、马拉松、铁人三项等传统观念中属于年轻人的项目,增长尤为显著。
这种现象背后是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。“过去认为老年人就该含饴弄孙、静养天年,现在越来越多银发族渴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。”社会学家王教授分析,“体育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,更是社交、智力活动和自我实现的平台。”

李德民所在的击剑俱乐部,专门开设了元老组,成员从60岁到75岁不等,他们每周聚集训练,相互切磋,形成了独特的社群,72岁的王阿姨加入俱乐部已经两年:“我们忘记年龄,只专注于技术和战术,感觉自己又年轻了起来。”
这些银发运动员正在改变人们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,他们不仅在体育馆内挥洒汗水,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训练日常和生活态度,李德民就在视频平台上拥有不少粉丝,他发布的击剑视频下,最常见评论是:“您给了我老了以后也要活精彩的勇气!”
迈向世锦赛:梦想与现实的交响
世界击剑锦标赛元老组比赛,按年龄分为多个组别,其中70岁以上组别竞争同样激烈,要获得参赛资格,运动员需要在一定级别的积分赛中取得名次,这意味着李德民不仅要与国内同龄选手竞争,还要达到国际剑联规定的积分标准。
今年以来,李德民已经开始参加国内各项元老击剑赛事,成绩稳步提升,在上个月的全国老年击剑邀请赛中,他获得了70岁组花剑项目的亚军。“每一场比赛都是学习的过程,暴露不足,然后回去针对性训练。”
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年的亚洲元老击剑锦标赛,那是获取世锦赛积分的重要一站。“我知道前路挑战重重,国际水平很高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李德民说,他最大的优势不是体力或技术,而是多年人生阅历积累的心理素质——“更沉稳,更懂得如何调整心态,如何在压力下发挥。”
他的家人也从最初的不解转变为全力支持,女儿李薇说:“开始时我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,但现在看到他越来越健康快乐,我们都为他骄傲,每次比赛,全家都是他的后援团。”
超越竞技:体育精神的永恒光芒
李德民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成为关于终身学习、自我挑战和年龄歧视破除的生动寓言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体育精神最纯粹的表达——不是为了打败别人,而是为了超越自己;不是年轻人的专利,而是所有年龄层都可以追求的生活方式。
体育心理学家指出,李德民这样的高龄运动员展示了一种宝贵的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——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,无论年龄大小,这种心态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、生活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都有显著积极影响。

他们也在重新定义“老龄化”的社会含义,当一位70岁老人手持长剑,目光坚定地说出“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”时,他打破的不仅是身体的局限,更是社会对老年群体潜力的低估和固有成见。
市体育局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现象,计划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竞技体育项目和相关支持政策。“李德民这样的长者运动员是我们城市的宝贵财富,他们展示的积极老龄化生活方式值得推广。”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训练厅里,李德民继续着他的练习,步伐移动间,长剑划出优雅而有力的弧线,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,面罩之下,无人能看到他的表情,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专注与热情。
“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会停下来,”训练结束后,李德民微笑着说,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一直练下去,击剑让我明白,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,只有太早的放弃。”
他的下一个训练日依旧在清晨开始,正如他的梦想,永远指向新的高度,在那条通向世锦赛的道路上,这位古稀剑客正一步一个脚印,用实际行动书写着:梦想永不退休,激情永远年轻。










